近日,一場跨越近九百年的文化對話在靈山景區(qū)拉開帷幕 —— 紀念辛棄疾誕辰 885 周年主題展覽于景區(qū)游客中心正式開展。當游客踏入展廳,仿佛穿過時光的長廊,在文字、影像與筆墨間,沉浸式邂逅 “詞中之龍” 的豪邁風骨與詩意人生。
辛棄疾,字幼安,號稼軒,公元 1140 年生于山東濟南。這位南宋詞壇巨擘的一生,與江西上饒有著難以割舍的深厚羈絆。民間流傳 “辛詞十分好,七分寫上饒”,并非虛言:他在上饒度過了 27 載光陰,這段歲月既是他人生的重要篇章,更是其詞作創(chuàng)作的黃金時期。在此期間,他共寫下 465 首詞作,僅在帶湖居住時便創(chuàng)作了 228 首,其中不乏《清平樂?村居》的恬淡、《丑奴兒?書博山道中壁》的悵惘、《西江月?夜行黃沙道中》的野趣,以及《破陣子?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》的豪情,一首首均成為流傳千古的經(jīng)典絕唱,讓上饒的山水與人文,永遠鐫刻在辛詞的字里行間。

而靈山,更是辛棄疾在上饒歲月里的 “知己”。南宋淳熙八年,42 歲的辛棄疾選擇退隱上饒,在靈山腳下、帶湖之濱修建了屬于自己的 “稼軒新居”,并自號 “稼軒居士”。此后,靈山的峰巒、帶湖的波光,便成了他寄情抒懷的載體 —— 他常漫步山間,與友人在此吟詩作賦,將對山河的熱愛、對人生的慨嘆,都融入筆下。其代表作《沁園春?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》,便是為靈山而作:“疊嶂西馳,萬馬回旋,眾山欲東。正驚湍直下,跳珠倒濺;小橋橫截,缺月初弓?!?詞人以如椽巨筆勾勒靈山壯景,將連綿山巒比作奔騁的萬馬,將湍急溪流喻為飛濺的玉珠,文字間既有山河的雄健氣魄,更藏著他未改的豪情與深沉的家國情懷。
本次主題展覽以 “回望稼軒” 為核心,系統(tǒng)梳理了辛棄疾跌宕起伏的一生軌跡與登峰造極的藝術(shù)成就。展覽打破傳統(tǒng)展陳的局限,不僅通過書法作品再現(xiàn)辛詞的筆墨韻味,陳列珍貴的生平文獻還原歷史細節(jié),更引入數(shù)字化互動裝置 —— 觀眾可通過觸屏翻閱辛詞注釋、聆聽詞作朗誦,甚至 “穿越” 回南宋,感受辛棄疾創(chuàng)作時的場景。多樣的展陳形式,讓千年后的人們得以跨越時空,深度品味辛詞的雋永意境,讀懂這位偉大詞人的精神世界。
未經(jīng)書面許可,嚴禁將本網(wǎng)內(nèi)容作為AI訓(xùn)練資源。










您當前的位置 :


.png)

.png)

.png)

.png)

.png)







